山东省典型案例 | 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:烟台市创新“预勘预评·容缺勘评” 加速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创新

发布时间:2024-04-28  来源:烟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  浏览次数:152

      近年来,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不断解放思想、流程再造,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,聚焦行政审批过程中技术最复杂、耗时最长、风险最大的踏勘评审环节,创新建立全省领先的“受理勘评一体办理、审批监管实时联动、制度标准全市统一”踏勘评审体系,以更加完善的信用体系推动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。2022年,“预勘预评·容缺勘评”改革作为烟台市唯一项目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。

      一、主要做法

      (一)将信用应用嵌入审批流程,推动勘评过程“全链条”优化。一是预勘预评,引领审批模式驶入“高速路”。对于业务受理和踏勘评审申报材料要求不完全相同的事项,审批和勘评组织部门预先通过在线指导的方式,同步协助企业修正申报材料及现场设置,变被动审批为提前介入,全程辅导,有效解决了申报企业对审批政策了解不深而导致的通过率低、反复跑腿等问题,现场踏勘、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率从原来的不足60%提升至84%以上。二是容缺勘评,带动审批流程进入“并行线”。在审批部门容缺受理材料清单的基础上,再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见等10类材料纳入“容缺评审”范围。企业只需对容缺材料提出“在线承诺”,评审部门即可启动“容缺勘评”程序。企业则利用勘评及问题整改的必要耗时,同步完成容缺材料的准备工作,做到了“材料准备”和“踏勘评审”并行推进。改革后,只用两个工作日便完成了原耗时一个月的专家评审、项目审批等工作,发出了全省第一个区域节能评审批复,跑出了专家评审的“烟台速度”。三是三方协作,共同打造踏勘评审专业“服务区”。烟台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专业化评审,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、海域使用权审批、食品生产许可等涉及重大民生、公众安全的27类审批事项,面向社会遴选不同领域的18家专业第三方机构代为组织专家评审,评审费用由政府买单。第三方机构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,负责对项目提出专业性结论;评审管理部门则对专家评审组织的时效性、完备性进行把控;审批科室从项目整体出发,作出最终审批意见。三方分工明确、紧密衔接,共同完成好项目的评审、审批工作。

      (二)将信用管理融入审管联动,推动勘评监管“全过程”透明。一是推行“一站式”联合踏勘。对需要多部门踏勘的事项,不再由相关部门分散进行现场踏勘,改为由市行政审批部门组织,采取多部门、跨层级协作的方式进行联合踏勘。以“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”为例,改革前申请单位需向道路、路灯、绿化等主管单位“多头申请”,不同主管单位分别再对现场进行踏勘;改革后,申请单位只需至市行政审批部门“一门受理”,现场踏勘环节即可“一次办好”,目前已推广至13类踏勘事项应用。二是建立“快速响应”勘验机制。梳理审批事项踏勘流程,对于需现场踏勘的31个行政审批事项,将响应时限统一压缩至8个工作小时以内,整体时限压缩70%以上。针对不同行政审批事项特点,推出“个性化”解决方案:对于现场核查要素较少且相对明确的事项,推行“极简踏勘”,审查要点通过即可,一般性核查要点的整改由企业承诺进行;利用“远端踏勘”的方式,解决疫情期间人员不便聚集的弊端,确保审批流程不中断;对重点工程、民生项目等时效性要求较强的事项,实行“节假日预约踏勘”“24小时无休”,保证项目快速推进。三是搭建“审管互通”新渠道。在踏勘评审环节,建立与行业监管部门“全过程参与”机制,行业监管部门代表现场参与踏勘、评审全过程。踏勘评审过程中,审批部门与行业监管部门现场沟通、无缝对接,各方代表充分发表意见,确保踏勘评审结果客观公正、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卡实,将原来的“结论后置送达”变为“过程实时告知”。

      (三)将信用标准贯穿建章立制,推进勘评体系“全要素”重构。一是一个体系定“规范”。为统一踏勘评审流程,组织专门人员对市级层面涉及现场踏勘、专家评审的94个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,在兼顾融合发改、海渔、水利等数十部法规基础上,制定出台行政审批《现场踏勘管理办法》《专家评审管理办法》《第三方机构选取考核管理办法》。三个办法着重对市级行政审批现场踏勘和专家评审工作的职责分工、业务流程、办结时限等事项进行了统一规定和明确,填补了统一实施行政审批踏勘评审的规范空白。二是一套指南明“标准”。为杜绝踏勘评审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较大的问题,集中力量开展踏勘评审标准化编制工作,按照事项标准化、颗粒化、要点化原则,对踏勘评审工作的标准、流程及要点逐一进行梳理明确,按统一模板编制了《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踏勘评审工作指南》,使得勘评标准、流程、结论真正实现了“三统一”。三是一支队伍提“效能”。整合各领域专家资源,建立起18个领域近830余人的市级行业专家库。主动引导行业专家改变以往“面对面”的传统评审习惯,推行“线连线”视频评审。评审材料通过网上传递、线下邮寄,实现了申请单位、专家“零跑腿”和评审“不见面”。与传统的评审模式相比,省去了专家往来、会场组织、疫情防控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,业务组织时限整体缩短了60%,评审完成整体时限压缩至原来的50%。

      二、取得成效

      以信用应用助力审批创新,以审批创新推动信用体系建设,通过调整单个事项流程“微循环”,优化事项办理“小气候”,将传统的“审批受理、踏勘评审、结果反馈、审核发证”的串联式服务,变为“受理勘评一体办理、审批监管实时联动、制度标准全市统一”的踏勘评审体系,以内在的改革动力推动行政审批效能的提升。改革后,专家评审、现场踏勘一次性通过率从原来的不足60%提升至84%以上,业务组织时限整体缩短了70%,完成时限整体压缩至原来的50%,进一步提升审批效能、减轻了企业负担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请完成安全验证